118全球新闻网 | 118news.com.au

 找回密码

搜索
ACNW QR CODE
ACNW WECHAT QR CODE

《二十二》的纪念不是为了痛苦,但必须记得我们曾痛苦过

2017-8-18 06:39| 发布者: hubert | 评论: 0 |来自: 观察者网

导读: 导演郭柯以“慰安妇”老人为题材拍摄的纪录片《二十二》,从14日上映至今,已经获得1547万元票房,远超出剧组600万的预期。


导演郭柯也表示,在扣除成本之外如有盈利,将全部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“慰安妇”问题研究中心管理,用于这些老人未来的生活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。

整部片子的拍摄手法都非常克制,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拍摄老人生活的场景,打雷下雨鸟叫都摄入其中,似乎是希望能带读者更好地感受老人生活的场景。在触及到老人们的痛苦经历时,也没有像传统的纪录片一样非要逼老人回忆,而是就让叙述停留在“不想说,不说了”。


片子也呈现出许多老人们生活的场景,对于观众来说可能还是头一遭,人们会惊讶地发现,原来“慰安妇”老人们也爱唱歌,会煮西红柿面片汤,往灶坑里扔两个玉米烧着吃,有位老人还同时吸五只猫,有好吃的先给猫吃,猫吃完了老人再吃。她们并不是只会哭诉的样子,每天活在仇恨当中。

这也是导演的尝试:他想让人们看看慰安妇真实生活的样子,不希望让她们呈现出人们刻板印象里痛苦、控诉的状态。这些最接近真实的琐碎镜头,仿佛能让我们觉得,她们就和我们身边的普通老人一样,也过着平常的生活。

他基于人文关怀的尝试是对的。正因为觉得她们仿佛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,我在看完《二十二》之后,才更加心疼她们。

不过,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场景。

片末,有人说:“没有感觉她是个可怜的受害者,感觉像自己的奶奶,有的阿婆就很伤心,有的阿婆就没那么伤心。”

“有一天有人给阿婆看照片,是一位八十岁的日本军人。本来以为阿婆会大骂,没想到阿婆笑了,说日本人老了,胡子也没有了。”

一位为慰安妇发声的人士,也在思考许多人让慰安妇发声的做法是否正确。因为实际上这样的发声并没能胜诉,为慰安妇讨来公道,反而却令她们遭受了巨大的压力。

导演试图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到阿婆“普通人”的身份上,希望“不要把她们的身份摆在太前面了。”“当你真的接触到这些老人以后,你根本想不到她们是什么‘慰安妇’。她们就跟普通老人一样,就像是我们的家人,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苦大仇深。”

不过,我不太赞成这样的想法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,全中国有无数九十多岁的老奶奶,为什么一定要挑出这二十二位?当然因为她们就是“慰安妇”。

这个身份是讨论一切问题的前提,我们希望了解这些老人的生活,是因为我们关心“慰安妇”这个群体。所以“不把身份摆太前面”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逻辑,如果真的只是把“慰安妇”群体当做人来拍,又何必要选择“慰安妇”老人呢?

何况,老人们也没有真的释然。眼神有刚强光彩的林爱兰老人,曾整箱整箱偷出子弹给抗日军队。她杀过两个日本鬼子,子弹曾擦着她的头皮过去。她的墙上挂着镰刀,用来“抓偷东西的小偷”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,她想起自己的母亲被捆住手脚扔到河里时,仍然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。

毛银梅老人回忆起自己与家人分离的那一刻,她在站台上追着火车跑,怎么追也追不上,有人从火车上丢下食物,她就捡起来吃。

在逐渐黯淡下来的光线里,她喃喃地、含混地反复说:“您好,欢迎光临,请坐。”那是她做“慰安妇”时,招呼即将蹂躏她的日本兵的欢迎语。她一定记得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说了这些话,对谁说了这些话,说过这些话之后面临的是什么。

每一位老人接受采访,到了最后,触及到最痛的部分时,总是摇摇头说:“不想说,不说了。”“说了难受。”

如果她们真的释然,就不该讳谈这些往日的伤痛。

实际上,慰安妇老人从未走出过昔日的影响。林爱兰老人的双腿永远被打坏了,而韦绍兰老人七十多岁的儿子罗善学,因为自己是日本人的后代,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,打了一辈子的光棍,甚至被弟弟关在屋子里说要“杀了他”。有的老人终生无法生育,一位老人仅仅因为丈夫说不嫌弃她,“是日本人把你抓去的嘛,又不是你要去的”,就感动得泪流满面。更常见的 是,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到过其他居民的指指点点。


“慰安妇”老人韦绍兰

所以,与其说慰安妇老人已经前行,不如说如果她们想要活下去,就必须前行。所谓的“生活是最大的主题”,不过是因为,如果一个人长期背负着过去的痛苦,就没法回到正常的生活里。所以她们除了把注意力转移到琐屑的日常生活中以外,并没有别的办法。

但这不代表她们真的不在乎,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她们回归了生活,就认为她们不再痛苦。

何况,二十二个人现在只剩下八个了,可是她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都没能等到一句道歉。官司打不赢,也没有任何官方认错的举动,日本政府依旧年年参拜靖国神社,修改教材,否认“慰安妇”的事实。


今年,受安倍之托的柴山前往靖国神社供奉“玉串料”祭祀费

宽恕是建立在别人已经认罪的基础上。现在既然人家没有道歉,我们又怎么谈宽恕呢?

这种“苦涩的释然”,才是令我们最心疼的地方:老人们是这样热爱生活,“哪怕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”,她们用了许多年的时间,一点点走出当年的阴影,试着回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。

她们原本也有着父母和丈夫,应当有美满幸福的生活。

可是却有那么一群人,在她们最好的年纪里,把一切都夺走了。

我家乡有座山,山顶上有一座烈士碑,爬山的人到了山顶,就在碑下乘凉休息,喝水吃东西。高大的碑体后面,有两座抗日烈士的半身像,一位叫李红光,一位叫李春润,都是年轻的面庞,二十几岁就牺牲了。

李红光和李春润,还有更多的人,已经没有机会再像慰安妇老人一样,眯着眼睛晒太阳,回忆当年的枪林弹雨了。

《二十二》是好片子,导演郭柯花费了很多心血,为我们忠实地呈现出慰安妇老人最后的生活状态,让我们知道这些老人也有喜怒哀乐,也有或刚强或温柔的性格,也有自己的生活。他的努力和人文关怀,都值得肯定。

但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,虽然纪念本身不只是为了回忆痛苦,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轻易抹去痛苦的回忆。因为被侵略、被奴役的痛苦,被屠杀、被掠夺的痛苦,本来就是真实存在着的。

慰安妇老人可以选择不再去沉溺于过去的痛苦,因为遭受蹂躏的是她们而不是我们。但也只有她们有资格说自己是否在意往事,我们必须要记得。

因为还有曾被挑在刺刀尖上的婴儿,被捆绑手脚扔进河里的母亲,为了夺回自己的土地而倒下的儿子,他们已经再也无法对着镜头,说自己愿意释怀了。

只有活着的人,能为死去的人做些什么,我们的眼睛就是他们的眼睛,我们的耳朵就是他们的耳朵,只有我们,还有能力说出他们想说而未能说的话语,替他们听到一句迟来的道歉。

影片的最后,一位老人在冬天被下葬,镜头长久地停留在坟地之中,画面里她的坟墓上冰雪逐渐融化,树木抽枝吐绿,慢慢显现出葱茏的生机。这一切似乎在说,不论怎样的冬天都会过去,这是死亡孕育的新生。

可是,再美丽的墓地也是墓地,再葱茏的草木下,埋着的都是一位慰安妇老人的尸骸。这位老人的一生饱经苦难,她的父母亲人在战争中丧生,她自己遭受过残忍的虐待。

而她们至死,都没能听到一句道歉。


相关阅读

热门新闻 Hot
关闭

友情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手机版|Archiver| 澳洲新闻在线  

Copyright © 2012 - 2020 |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