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8全球新闻网 | 118news.com.au

 找回密码

搜索
ACNW QR CODE
ACNW WECHAT QR CODE

大批明星“人设崩塌”:没文化,有多可怕?

2019-1-20 06:55| 发布者: yan | 评论: 0 |来自: 有书

导读: 最近一段时间,神曲《生僻字》火了,火到什么程度呢?有人说,我读起第一个词,就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。但是,比旋律更为洗脑的是,这让人“望而生畏”的歌词。


不看汉语拼音,这些字你认识几个?

01

对于歌曲《生僻字》走红现象的分析,有人是这样认为的:

这首歌会火的原因,恐怕是中国人的文化水平还是普遍偏低,念过高中的基本认识一半以上,完全打着中华文化的牌在吸粉。

不无道理,现在很多人不仅不认识生僻字,甚至在常用字、常用词的使用上,都闹了不少笑话。

前段时间,马思纯为了宣传新戏,发布了一篇关于张爱玲的作品《第一炉香》的读后感。


但被人指出解读有误,讽刺她将“哈姆雷特解读成了哈利波特”。


我们都知道,娱乐圈吃的不是文化这碗饭,但是没文化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输出的热情高于你输入的热情”,硬凹有文化的明星人设,迟早会崩塌。

翻看明星们的微博,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被这大型翻车现场雷到了。


“福泽天下”用来祝福一个小姐妹真的是认真的吗?

还记得在新版《红楼梦》中崭露头角的杨幂吗?她对外宣称“我和晴雯合二为一”;

结果呢,37个字的判词就念错两个:“霁月难逢”的第一个字不认识,“寿夭多因毁谤生”的“夭”读成了“天”。

后来又把莘莘学子念成“辛辛学子”。


最近被中国新闻周刊提名为“影响中国年度人物”的锦鲤杨超越,在节目中因为写错别字,而遭受群嘲。


修仙录三个字,写错了两个字。

娱乐圈有名的老干部靳东,在公众面前树立的都是“文化人”人设,常常能看到他在机场看书的照片,发微博都使用繁体字,时不时发一些感慨和名人语录。

但他的人设崩塌,已不是第一次了。

他曾在微博上发布过一段感慨,其中提到:“想起了梵高那句,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。”


但很快被网友查证后发现,这句网络知名鸡汤的作者并不是梵高。

发声明引用的古诗也满是错别字。


在一次专访里,主持人问到靳东最近有什么想学的新项目,靳东回答道:“为了拍戏,每晚睡前会看一套专业丛书,每次七八页。

又看了些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小文章。”


尴尬的是,诺贝尔奖根本没有设立数学奖。

作家刘墉谈到炫耀时说:人都有“爱现”的毛病,岂知当你“现”的时候,也正是你弱点显露的时刻;“现”使原本不知你底细的人,立刻知道了你的斤两。

心理学上有个词,叫“达克效应”,指的是那些能力较弱、认知水平较低的人,反而更喜欢自以为是。

一个人越缺什么,越爱炫耀什么。

真正有文化的人从不在乎“人设”,因为他们没有自卑感。

02

余秋雨说:

"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外部标志,那就是不表演文化,不扮演文化。一个真正武术高强的人,走在大街上,是不会表演武术的。”  
 
要说有文化,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公认有文化的大家。
 
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:“陈先生的学问,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。”
 
吴宓认为他“最为学博识精”, 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。  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:“最渊博、最有识见、最能用材料的人。”
  
他12岁就到日本学习,此后游历欧美名校,国外留学23年,是罕见的天才。
  
35岁时,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,人称“公子的公子,教授之教授”。
 
陈寅恪只有高中学历,但学问大得吓人,通晓外国语言达二三十种之多。  
 
俄国学者曾在蒙古发掘出三件突厥碑文,各国学者如观天书,没有人能看懂。
 
有人找到陈寅恪,他以突厥文解释碑文,各国学者叹服不已,惊为天人。
  
抗战胜利后,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担任汉学教授,这是牛津近800年历史上首次聘任中国人为教授,并授予他为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位。
  
当时欧洲有些学者纷纷跑到牛津,以听他演讲为幸事,但能听懂的寥寥无几。 
  
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文化人,极为谦虚谨慎,从不把自己的学识炫耀于人。
  
北大教授王永兴回忆,有几次朋友拜访陈老,请教有关梵文、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,陈老总是说,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,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。
 
王永兴说,“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,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。

我体会,对他来说,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,是应有之事,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。

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。”
 
其侄孙陈贻竹接受采访时说,叔公很决绝,他不做文化偶像,只愿在复杂的利益格局变化中独善其身,安心治学。   
 
真正有文化的人,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,一个人读的书越多,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。

03

常常听人说:这个人没文化,文化到底是什么?

有一次,陈丹青和恩师木心一起吃饭,邻桌坐着外国人,陈丹青问邻座是不是意大利人,邻座回答是。

陈丹青好不得意。

可木心却说:“你刚去过意大利,能认出意大利人这很正常,你想证明自己以满足你的虚荣心,人都会如此,但你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虚荣心,别一句话就丢了修养。”

陈丹青的脸,立马红到耳根。

荣格说:“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。”
 
有文化不一定非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,学术精英有文化,普通百姓也有文化。

说到关于文化的追求,我常常想起一幅照片,三个英国绅士在伦敦荷兰屋图书馆的废墟里安静地读书。


那是1940年10月22日,就在前一天,伦敦刚刚下过雨,德国空军在伦敦西部发动了骚扰性的空袭。

这张照片展示了一种安静和强大的力量,它让我深深感到,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追求和信仰,是内心的丰富和从容。

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,也许就应该像照片中绅士那样,即使身处废墟,也安之若素,始终不改精神家园的追求,努力完善自我的人格。

04
 
有一次,龙应台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接受质询,被追问什么是文化?她回答:
 
“文化?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,他的举手投足,他的一颦一笑,他的整体气质。

他走过一棵树,树枝低垂,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,还是弯身而过?

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,他是怜悯地避开,还是一脚踢过去?

电梯门打开,他是谦虚地让人,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?”
 
“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、对待自己、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。

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,人懂得尊重自己——他不苟且,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;

人懂得尊重别人——他不霸道,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;

人懂得尊重自然——他不掠夺,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。”

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化:

根植于内心的修养;无需提醒的自觉;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;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

读书也好,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修行也罢;富贵也好,普通也罢,只要以一颗善良的心看我、看人、看世界,持续得到成长,就能变得更有文化。

它无需炫耀,却能给养一生。

相关阅读

热门新闻 Hot
关闭

友情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手机版|Archiver| 澳洲新闻在线  

Copyright © 2012 - 2020 |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