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8全球新闻网 | 118news.com.au

 找回密码

搜索
ACNW QR CODE
ACNW WECHAT QR CODE

她是杨振宁师姐、核武专家,却从美国跑到中国,放了一辈子牛

2020-11-3 11:14| 发布者: yan | 评论: 0 |来自: 世界华人周刊

导读: 2004年,一位美国老妇人,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“外国人永久居留证”,她也是中国建国以来,首位拿到“中国绿卡”的美国人。


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,她的人生履历,让人惊叹不已。


她是美国少有的女性物理学专家;她曾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;她是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同门师姐;她放弃优渥的工作环境来到延安,在艰苦的环境下,从事养牛、研制牛奶的工作。


▲ 寒春与杨振宁

她就是被称为“中国乳业袁隆平”的美国女子——琼·辛顿(Joan Hinton),中文名为寒春。

从美国知名物理学家,到中国奶牛养殖员,这种身份的转变,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,但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了琼·辛顿的身上。

这位来自西方的女子,因为信仰扎根在中国,一待就是半个世纪之久。

1

1921年10月,琼·辛顿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富庶的精英家庭,家里从她往上数三代,都是出类拔萃的大人物。


▲ 琼·辛顿小时候

她的曾外祖父是大数学家,爷爷是律师兼发明家,奶奶是革命小说《牛虻》的作者,母亲则是美国知名教育家,哥哥韩丁(原名威廉·辛顿)在中国也是有名的人物,他写的《翻身》和《深翻》,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著作。

因继承了家族的优良血统,琼·辛顿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,她会拉小提琴,画画、吹笛子,还会骑马、滑雪。


▲ 少女时期的琼·辛顿

少女时期的琼·辛顿,和多数富家千金一样,整日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,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绚烂和美好。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,让琼·辛顿忽略了一件事,自己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某天,身为教育家的母亲,将琼·辛顿叫到身边,用温和的口吻对她说:“将来你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,这样才不会虚度此生。”

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刻在了琼·辛顿的心里。那次谈话之后,她开始思考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,艺术家、文学家,等等。

最终,琼·辛顿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,她决定将核物理,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,她觉得科学可以改变人类,她愿意为之奋斗。

聪颖好学的琼·辛顿,先后拿到了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硕士、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。

毕业后她成为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助手,并参与到了美国研究核武器的“曼哈顿计划”中。

那年,琼·辛顿才23岁,但已成为物理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用自己的优秀征服了那些歧视女性的人。

2

1945年,二战进入到了最关键时刻,美国为了报复日本,向日本本土投射了两颗原子弹,20多万日本军民瞬间化为灰尘。

琼·辛顿亲眼目睹了自己参与制造的两个原子弹在日本爆炸,但她心里没有丝毫的喜悦,有的只是愧疚和难过。

就在她难过伤心之余,旁边的一位同事说:“这不是蘑菇云,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!”

也是这句话,改写了琼·辛顿的一生。

她投身科学,原本想造福人类,没想到最终带来的只是毁灭和杀戮,她对自己说:“科学不应该是这样的,如果科学是这样的,那么我想要的就不是科学。”

遭受打击的琼·辛顿,选择继续攻读博士,但她很快发现自己的奖学金也是美国军方提供的,这让她深感痛苦,她对核物理研究彻底失去了信心。

就在琼·辛顿迷茫无助时,哥哥韩丁向她盛赞中国,而在中国生活的男友阳早(原名欧文·恩格斯特)也对中国赞不绝口。

哥哥和男友的话,让琼·辛顿对中国充满了向往,虽然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,但团结一心的共产主义力量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

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后,琼·辛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和科研事业,去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度,亲眼见证它的崛起和复兴。

琼·辛顿的决定遭到了家族人的强烈反对,如果她继续从事核物理研究,很有可能就是诺贝尔奖得主,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和光环啊。

但琼·辛顿却坚持离开美国,她说:“这是一个梦想的破灭,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!”只是当时她并不知道,这一去就是一辈子。

3

1948年,琼·辛顿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,在宋庆龄的安排下,顺利抵达延安,和男友阳早重逢。

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但这里却是一片和谐的景象,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,大家的目标也是一致的,建设一个更加富有又美丽的中国。

琼·辛顿知道,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她兴奋地说:“这里人们生活简朴,人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,就是要努力建造一个理想世界,这让我找到了新的信仰。”

到了延安不久,琼·辛顿和阳早举行了婚礼,此时她已经拥有了中国名字——寒春。


▲ 寒春与阳早

他们的婚礼很简单,没有婚纱,就穿最朴素的衣服,没有礼堂,就在简陋的窑洞里举办仪式,没有婚礼进行曲,就合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。

真正的幸福,无关于物质,而是彼此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。

婚后的寒春和丈夫一起放牛劳作,为了改善各地区的牛羊品种,他们跑到了陕北和内蒙古的交界处,那里条件艰苦,消息闭塞,甚至连新中国成立了,他们都不知道。

远离了都市繁华,来到穷山僻壤,琼·辛顿没有丝毫的不适应,她心里只想着一件事,就是提高牛的产奶量,让中国人喝上牛奶。

1952年,夫妇俩服从组织号召,带着1000头奶牛,来到了西安农场,一待就是11年,尽管条件艰苦,但她无怨无悔。

可就在她风风火火地干事业的时候,美国那边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,美国当局将她判定为核原子间谍,她的家人也不幸被牵连,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。

人们纷纷猜测,琼·辛顿也许会回到美国,不会在继续为中国服务了,但她又一次让人刮目相看——对于美国政府的做法,她不管不顾,只专心地从事自己的职业。

其实,在这期间,还曾有人建议她重回科学领域,但她却拒绝了,她说:“共产主义不需要核武器,但中国人都需要喝上牛奶。”

此后余生,寒春都坚定地留在了中国,不光如此,她还将三个孩子也扎根在了中国大地上。


从1948年的延安,再到西安农场,寒春夫妇默默耕耘,只希望为共产主义生活贡献一份力量。

寒春不止一次地说:“我到中国来不是为了养牛,是为了我心目中的信仰。”

她的信仰,无关科学,无关金钱和名利,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,在这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,没有勾心斗角,没有恶意竞争,有的只是彼此成全和彼此帮助。

4

当时,寒春夫妇的收入不算低,但他们从不乱花,而是将工资都用在购买国外优质牛精液和五金工具上。

他们的家里,寒酸得让人难以置信,所有家具合起来不值2000元。

有人曾问寒春:“你的工资足可以生活得更好,为什么过得如此清贫?”

寒春却说:“国家需要钱的地方更多,而且用国家给我们的钱给国家买东西,是天经地义的事。”

这种无私和大爱,才是最值得歌颂的精神品质。

自从来到中国,寒春的生活非常单一,年复一年都在农场中度过,她为了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。

通过科学的饲养,寒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,把中国年产奶量不足7000公斤,变成了年产奶9088公斤,个别甚至超过13000公斤,她让更多中国人喝上了牛奶。

除此外,寒春负责研制的“直冷式奶罐”,填补了国内空白,直接推动了中国奶牛事业的发展。

如果不是寒春夫妇的无私奉献,中国奶牛饲养机械化,不会到来得这么早,寒春将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奶牛事业,但她却不求回报。

有一次,她生病了却不肯住院,最后拖到没办法才勉强住了几天,组织给安排的住房她也坚决不住,寒春从不搞什么特殊待遇,她说:“一住院就要花国家很多钱,太浪费。”

舍小我,为大我的精神,在寒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5

2003年,寒春的丈夫阳早因病离世,享年85岁。

他生前立遗嘱,“死后不举办任何活动,骨灰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。”

寒春嘱咐农场的工作人员,捡个塑料袋装骨灰,埋到牛场就可以了。

工作人员没有答应她,花了200多元,买了一个最便宜的骨灰盒。

寒春知道后很生气,埋怨他们太浪费。

阳早去世前,他们夫妻有过一次简短的对话,寒春问丈夫:“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?”

阳早说:“你能把这群牛管好,我就放心了。”寒春含泪地点点头。


丈夫去世后,领导前来慰问,寒春将悲伤埋在心里,也没有过多提及丈夫的事,却说了另外两个着急的事儿:一是,牛场丢了9头牛,牛的亲属链断了,这损失是巨大的;二是,“大学城要占奶牛场,我的牛怎么办?”

不知情的人,都觉得她有些“无情”,丈夫刚去世,心里想的依然是牛,可没人知道,她对牛的关心,才是对丈夫最大的爱。

爱人走后,寒春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,住着简陋的平房,吃着粗茶淡饭,有记者曾问她:“是否后悔过,如果留在美国,你过的应该是锦衣玉食的生活。”

寒春笑着说:“我从不后悔,我参与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件事情——原子弹和中国革命,这就足够了。”

2010年6月8日,寒春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,享年89岁。


▲ 寒春和丈夫一起,葬在牛场的一棵树下

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牛奶分类其实只有两种,纯牛奶和非纯牛奶,做人也是一样,要么做一个纯粹的人,要么不是。“

而她就是一个“纯粹”的人,一个有追求、有信仰的人,虽然她身上流着美国人的血,但她却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。

热门新闻 Hot
关闭

友情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手机版|Archiver| 澳洲新闻在线  

Copyright © 2012 - 2020 |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

返回顶部